走进历史 弘扬文化
近日,远东招标工会组织职工再次走进故宫博物院,分组对故宫“丹宸永固-紫禁城建成六百年”展和“千古风流人物-苏轼主题书画特展”进行参观学习。让我们进一步了解了故宫自明代到新中国成立六百年里紫禁城承载的厚重历史和民族文化;也让我们更近距离的接触到宋代大文豪苏轼的诗词书画,感受他深厚的文化底蕴。
上午,同事们满怀激动的心情地跟随讲解人员踏进“丹宸永固-紫禁城建成六百年”展厅,展览分为三个部分,通过贯穿的“时间”和“空间”的紫禁城,感受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的无限魅力。展览的第三部分“生生不息”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昔日的皇宫成为故宫博物院后,故宫人在日军铁蹄之下坚定选择誓死守护国宝,他们虽然扛不动枪,但扛起了文物。1933年2月故宫文物南迁,身躯柔弱、脊梁笔直的故宫人,历经20年的辗转,上万公里,保护着百万余件文物无一损毁,故宫人缔造了人类文化遗产保护史的奇迹。故宫凝聚了中国劳动人民的智慧,是我们中华文明“包容博大”的物证,是中华民族当之无愧的“成功之城”。
北京的秋天,总有午后暖暖的阳光,金水桥旁神态各异的狮子们,有的开心的玩耍,有的静静的卧着,有的张牙舞爪,有的则故弄玄虚,秋阳沐在它们身上时留下一抹温馨的色彩,透着些顽皮,夹杂着一些浪漫和幻想。不知不觉中,同事们跟随着讲解人员走近了文华殿。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想起这些琅琅上口、富有魅力的诗句,我们的眼前仿佛早已呈现出那个家喻户晓、千古风流的苏轼。抬腿踏入文华殿的那一瞬间,我们被眼前的景象驻足了,展厅入口处自发排队的苏轼的爱好者们,有序的向展厅内展窗前缓缓移动,展厅通道里人头攒动,聚集了流连忘行的参观者,这让我们深深感受到了文化爱好者们对这位中国文化史上的旷世奇才,唐宋八大家之一,大书法家,大文学家,佛学大师苏轼的喜爱之情。
来之前就已得知这次特展是要呈现苏轼本人、朋友、同窗、师生及后人与之有关的书、画、碑帖等作品70余件真迹,展现苏轼作为交际家,文学家,书法家以及生活家的不同侧面。
对于名人书法作品,很多人都觉得太过于高深,感觉那是太高层次的艺术,以普通人的水平是无法欣赏的,但书法其实是无处不在的,像唐诗一样即便是小孩也能欣赏。苏轼的书法造诣名列宋代四大书家“苏黄米蔡”之首。看苏轼的墨迹要从整体看章法,局部看细节,重点就是第一眼看上那种整体的感觉是不是够好,再观察其整体的布局以及笔墨用法。苏轼本人尊崇王羲之和颜真卿,展品中早期的书法作品《治平帖》具有东晋风味。苏轼的书法以胖为美,用墨丰润,字体结构多呈扁平,笔画舒展,轻重错落,字体大小悬殊之大等特点尽显在《寒食帖》中,因受颜真卿影响,笔触具有横轻竖重的特点。苏轼的书法作品更多的融入了艺术情感、个人气质、学问才识,突出内在精神,在苏轼眼里,作文写字绘画,只不过是表情达意而已,追求自然天成罢了。
通过今天的参观学习,让我们深深的感悟到,紫禁城从明清两代、民国到现在,六百年来的历史变迁,历经挫折磨难,但却没有阻挡故宫人对它无私的奉献,从它的修缮和维护中尽显了故宫人的聪明和才干,“一生只做一件事的孤勇与坚守”是故宫人的工匠精神。苏轼的一生宦海沉浮,正因在官场上的潮起潮落,赋予了他非凡的艺术成就,但让我们后人喜爱的却不仅仅是他的诗词书画作品,更多的是他为人正直、爱憎分明,从不随波逐流的性格,贬谪后的他可以穿上农夫打扮在田间劳作,还能潜心读书不忘文人本分,潇洒、幽默以赤子之心待人更是备受后人学习的典范。
希望我们每个参观者都能够将工匠精神融入到工作中,“用心做事”,让自己由浮躁变为脚踏实地,由随波逐流,循规蹈矩变为积极主动,真正把热爱单位、热爱工作落到实处。
远东招标 尹奕